加入收藏 欢迎光临Abbkine Scientific Co., Ltd官方网站全国服务热线:400-6800-830
登录 注册
中文

亚科因(Abbkine)—服务于细胞和蛋白研究全球用户

活/死细胞双染色试剂盒实验原理

发布时间:2025-02-13 浏览次数:365



/ 死细胞双染色试剂盒通常利用两种不同的荧光染料,基于细胞的细胞膜完整性等特性来区分活细胞和死细胞,以下是其常见的实验原理:


基于细胞膜完整性差异

 

· 活细胞染色原理: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完整的选择性通透屏障功能。一些荧光染料,如 Calcein-AM,本身无荧光且为亲脂性,能够自由穿过完整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内。进入细胞后,细胞内的酯酶会将 Calcein-AM 水解,去除 AM 基团,生成具有绿色荧光的 Calcein。由于活细胞内有丰富的酯酶且细胞膜完整,水解后的 Calcein 无法透出细胞膜,会在细胞内积累,从而使活细胞呈现绿色荧光。

· 死细胞染色原理:死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,失去了选择性通透能力。例如碘化丙啶(PI)等染料,在正常情况下不能透过活细胞的细胞膜,但可以自由进入死细胞。PI 能与细胞内的核酸(主要是 DNA)结合,在激发光的作用下发出红色荧光,从而使死细胞被染成红色。

基于细胞内酶活性差异

 

· 活细胞染色原理:一些试剂盒利用活细胞内特有的酶活性来标记活细胞。比如荧光素二乙酸酯(FDA),它可被活细胞内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,产生具有荧光的荧光素,使活细胞发出荧光。活细胞内的这种酶活性较高,能够快速将 FDA 转化为有荧光的产物,从而实现对活细胞的特异性染色。

· 死细胞染色原理:与活细胞不同,死细胞由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,细胞内的酶活性会发生显著变化甚至丧失。在利用酶活性差异进行染色的体系中,死细胞无法像活细胞那样对相应的荧光底物进行有效代谢转化,也就无法产生或只能产生极微弱的荧光信号,从而与活细胞区分开来。

基于线粒体膜电位差异

 

· 活细胞染色原理:活细胞的线粒体具有正常的膜电位,一些阳离子荧光染料,如 JC-1,在进入活细胞后,会由于线粒体膜电位的存在而聚集在线粒体基质中,形成聚合物,这些聚合物能够发出红色荧光。所以,具有正常线粒体膜电位的活细胞会显示红色荧光。

· 死细胞染色原理:当细胞死亡时,线粒体膜电位会去极化,丧失正常的电位差。此时,JC-1 不能聚集在线粒体中形成聚合物,而是以单体形式存在于细胞内,单体的 JC-1 发出绿色荧光。因此,死细胞会呈现绿色荧光,以此与活细胞相区别。


 

 

意见反馈
在线咨询
扫码关注

微信公众号

返回顶部